- · 《文体用品与科技》栏目[05/29]
- · 《文体用品与科技》收稿[05/29]
- · 《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05/29]
- · 《文体用品与科技》征稿[05/29]
- · 《文体用品与科技》刊物[05/29]
李维刚 小扑克里大世界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走进扑克收藏家李维刚的中国扑克馆,我接过他一张名片,原来是一张扑克牌大王!扑克牌正面有一般名片的联络信息,还有一张李维刚在中国扑克馆门前的照片,背面是国际奥委会终
走进扑克收藏家李维刚的中国扑克馆,我接过他一张名片,原来是一张扑克牌大王!扑克牌正面有一般名片的联络信息,还有一张李维刚在中国扑克馆门前的照片,背面是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为他颁奖的照片。
小小邮迷转身步入扑克收藏路
李维刚曾任大学教师、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外国独资企业高管、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主任、中国扑克博物馆馆长、中国扑克馆馆长。
3岁时,李维刚开始集邮,这得益于父亲指导。父亲并不集邮,但他希望通过集邮这样一个高雅爱好,能让一个男孩子有条不紊工作和生活,避免粗心大意,到处惹祸。
那时父亲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李维刚和母亲以及爷爷奶奶在天津,每周父母之间都要互通一次书信。细心的父亲从邮局买来成套纪念邮票供“两地书”使用。为支持儿子集邮,父亲特制一种胶水,使用这种胶水粘贴邮票,邮寄过程中不易脱落,而且收到信件后可以完整地将邮票揭下来,完全不破坏邮票品相。
在父母支持下,李维刚小时候收集新中国发行的许多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以及“文”字邮票,令很多小伙伴羡慕不已。青少年时代的李维刚,每月父母给的零花钱舍不得买糖、买冰棍,而是用来购买集邮品等他喜欢的收藏品。每到新邮票发行的日子,中午放学他顾不上吃饭,就跑到离学校几公里外位于天津四面钟的市邮票公司购买邮票、加盖纪念戳、实寄首日封。
除了集邮,青少年时代的李维刚还收集各种纸品类收藏品,父亲用过的烟盒、火柴盒、各种毛主席画像、扑克牌、包装纸、报纸杂志、贺年片、连环画,以及“文革”时期小报,都进入他的收藏箱。
1975年高中毕业时,收藏品已经放满几个柜子。自从自己有了收入,他开始每年订阅十几份报纸杂志,一为阅读,二为收藏和剪报。李维刚38岁来北京工作之前已经制作粘贴各类专题剪报300多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娱乐项目很少,周末玩一玩扑克牌,也是李维刚全家共同的爱好,扑克牌游戏给全家带来天伦之乐。扑克牌是消耗品,每当玩旧了,李维刚都要到附近文具店买一副新牌。
那时天津是全国扑克牌出口生产基地,扑克牌外盒花样比较多,有鸵鸟、天鹅、红羽毛等品牌,李维刚总是挑着样子买,尽量不重复,为的是多几件收藏品。那时的扑克牌虽然外盒有很多品牌、很多花样,但牌芯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传统的扑克牌。
1972年7月,李维刚走进附近文具店买文具,发现一副别致的《金鱼文娱扑克》。这副扑克特别之处是传统扑克上国王、王后和侍卫形象全部被漂亮的金鱼代替,而且司空见惯的扑克牌牌点J、Q、K被换成了11、12、13,外盒上印制“试制品”3个字。李维刚爱不释手,回家仔细欣赏。这副《金鱼文娱扑克》成为他第一件正式的扑克收藏品。
后来,李维刚对这副《金鱼文娱扑克》做过很多调查和研究。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后,扑克牌被禁止生产和娱乐,因为那时扑克牌被认为是“封、资、修”,是“四旧”,是国外资产阶级腐蚀中国人民的工具。
中国扑克牌工业瘫痪,生产扑克牌的纸张和机器被用来印制毛主席语录歌曲卡片。但是扑克牌作为大众化娱乐工具一直在民间悄悄流传,许多原来悄悄保存下来的扑克牌或者自己制作的扑克牌成为当时人们娱乐的伙伴。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小规模地恢复扑克牌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娱乐活动需要。这副《金鱼文娱扑克》就是当时第一批试制品,印刷量很小,而且从外观到形式、内容也做了很多改动。由这副别致的《金鱼文娱扑克》,李维刚开始扑克收藏之路。
扑克收藏起步比较艰难,当时发行这种带有主题内容的扑克牌非常少。直到1978年暑期,他和同学一起去黄山旅游,买到一副印有54幅黄山风景图片的扑克牌,坚定了他以扑克牌作为收藏目标的信心。
利用出差、旅游、探亲访友机会,他在各地文体商店、小卖部,到处寻找喜欢的主题扑克牌踪影。到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收集上千副来自世界各地的主题扑克牌,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开始与国内外扑克收藏同好交流联络。
小小扑克牌渐成风靡全国新收藏
李维刚是有心人,从事扑克收藏,并不满足于扑克藏品的积累,他更加关注对扑克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探索。
文章来源:《文体用品与科技》 网址: http://www.wtypykjzz.cn/zonghexinwen/2020/082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