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传的本原及其文体意义的生成与演变

来源:文体用品与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体概念,这个文体概念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文体形态:其一,解经之“传”,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韩诗外传》等;其二,叙事之“传”,

“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体概念,这个文体概念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文体形态:其一,解经之“传”,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韩诗外传》等;其二,叙事之“传”,如《史记》《汉书》中的人物“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唐传奇中的《柳毅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对于“传”这一文体概念,前人多有探讨。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说道:“传,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1]284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传记》以为“传”乃“附经而行”“依经起义”[2]248。近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认为“古代文字用少,书策流传,义率存于口说。其说即谓之传”,后又说“传则附麗于经,故与经相辅而行之书”[3]508-510。显然这都是在经学的藩篱下产生的,皆未能对这一文体概念的根源及两种文体形态的源流关系做出恰当的解释与清晰的疏理。本文试从文学视角对“传”的文体源流进行探讨。

一、“传”的本原及其文体义的初衍

若要讨论“传”文体的源流,须先从“传”字本义说起。《说文解字》对“传”的解释为:“传,遽也。从人专声。”[4]163“传”“遽”二字可互训,且古时二字常连用,如:《周礼·秋官》:“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郑玄注曰:“传遽,若今时乗传骑驿而使者也。”[5]1033《礼记·玉藻》:“士曰‘传遽’之臣。”郑玄注曰:“传遽,以车马给使者也。”[6]928《左传·哀公二十一年》:“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杨伯峻注曰:“传遽同义词连用,谓驿站车马。”[7]1718又《国语·晋语》曰:“梁山崩,以传召伯宗。”韦昭注曰:“传,驿也。”[8]384故“传”的本义应为“驿站”或“驿站车马”。

由于“传”字本义与邮驿制度相关,而邮驿制度的实质是进行信息的传达,故“传”又有“传递”之义,进一步又引申出“辗转引申”这一抽象性意义。对此,《说文》段注也说道:“传者,如今之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9]377这种意义的“传”字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如:《论语·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处的“传”,朱熹《集注》解为“受之于师”[10]48,即老师对知识的传递或引申。《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11]1364又《孟子·公孙丑上》:“速于置邮而传命。”[10]230其中的“传”皆为此义,归结起来,它们皆用为动词或与动词相关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前代的文献典籍代代积累,越来越多。由于这些书都是传自先代,故而“传”又在其动词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了泛指古书的名词性意义。“传”的这种意义最早见于《墨子》,且仅有两例。

《尚贤中》:

《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11]76

《兼爱中》:

《传》曰:“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祇商夏蛮夷醜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11]158

以上两例中所引《传》中文字不见于《墨子》外其他任何传世文献,或所本典籍已亡佚,不可知。然结合文意,此处“传”应不指具体典籍,而为古书之统称。又《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此处的“传”朱熹《集注》亦解为“古书”[10]214,为古书之统称无疑。由此可以推测,在先秦时,凡是记载古事古人古语的书应皆可称之为“传”。至此,“传”方才有了与文体相关的意义,结合学术界公认的《墨子》成书时间推测,大体应是在春秋末战国初这一段时间内。

另外,从“传”的读音来看,不同的用法也产生出了各自相应读法。查阅古代韵书,仅《广韵》便有持恋切、直恋切、直专切等读法[12]40,119。对于《广韵》中这几种读音,若加以分析,便可发现,“持”与“直”皆为定母字,“恋”与“专”都属元部字,归结起来,则“传”为定母元部字。《广韵》又将持恋切归为下平声,直恋切与直专切归为去声。《广韵》成书于唐宋时,可见,“传”在当时其实只有一种读音两种声调。对于这两种读法,按照《康熙字典》的梳理,用为本义时,平、上可互读,如“驿传”之“传”;用为动词或与动词相关时,读为平声,如“传授”之“传”;用为名词或与名词相关时,则读去声,如“记载之传”①。按照声韵变化的一般规律,从其中古音上推,“传”字在上古应当只有一种读音,《广韵》中的两种读法应是由一个音分化而来。这正是“传”字意义的演变过程在其外在形态即读音上的反映。读音的差别反映了意义的变化,读音的相通自然也反映了意义的相通。

文章来源:《文体用品与科技》 网址: http://www.wtypykjzz.cn/qikandaodu/2021/0402/543.html



上一篇:浅谈夏商时代的文字与文体
下一篇:食品行业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思维评食品专业

文体用品与科技投稿 | 文体用品与科技编辑部| 文体用品与科技版面费 | 文体用品与科技论文发表 | 文体用品与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体用品与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